第二次參加“振興杯”比賽時,鞏建新才聽說,上次比賽後曾經有人向領隊老師打聽過自己是否會考慮跳槽。“企業沒告訴我,估計是怕我跑了吧。”這位一米八的瘦高小伙笑道。
  近年來,“振興杯”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檢驗技能人才培養水平、促進技能人才全面發展、各地技能人才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成為許多職場獵頭的“狩獵場”。
  大賽常務副總裁判長張維富是振興杯的九朝元老。據他瞭解,曾有一些企業因為擔心優秀人才流失,會“雪藏”最優秀的青工,把二流選手送上振興杯。還有一些企業對振興杯並不重視,“隨便挑兩個人就來參賽”。
  而最近兩屆比賽,張維富明顯感覺,雖然地區差異依舊懸殊,但選手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振興杯”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頂尖高手競技場”。
  一次大賽收穫勝過工作五六年,個人企業都積極
  賽場上的5個半小時,是鞏建新 “人生中最短的時間”。
  來自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鞏建新是第二次參加“振興杯”。他覺得,今年的題比上次“難多了”,尤其是新增的CAD繪圖比賽環節,讓他在賽前下足了工夫。“現在比賽要求越來越苛刻,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鞏建新坦承,“要是光靠平時幹活,我花五六年時間也達不到現在的水平。”
  “振興杯”對選手的要求高於企業自身對技師的要求,才能讓眾多選手通過振興杯迅速實現技能提高。車工工種裁判長張世龍認為,賽前的綜合培訓和比賽的前瞻性、綜合性能夠引領青工提升技能水平。
  而對於企業來說,人才的迅速成長也是無法衡量的經濟效益。和獲得名次相比,企業更重視“振興杯”帶來的影響力。“我們參加振興杯,每年都有獲獎選手,他們就是我們的技能明星。我們會給他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讓他們帶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去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江蘇徐工集團團委書記劉一帆說。這次,他特意趕到沈陽,為選手助威鼓勁。
  身為江西省多媒體製作工種第一名,江西萍鄉城事網網絡團委書記何麗林參賽前信心十足。她決心“拿個名次鼓舞更多部門員工來參賽”。通過比賽她也發現,自己雖然技術過硬,但對其他多媒體環節並不熟悉。“振興杯讓我對多媒體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瞭解到自己技術上的不足。”
  “如果振興杯不能鍛煉人才,非公企業也不會如此積極。” 團江西省委城青部主任科員葛李保介紹,今年江西省共9人的參賽大名單,有6人來自非公企業。
  浙江省同樣是非公企業參賽大省。團浙江省委青工部副調研員陳波認為,大多數青工在企業中長期從事某一個環節的工作,很少有機會提升綜合技能。因此對於企業來說,“振興杯”的賽前培訓環節難能可貴。此外,浙江省在對參賽青工進行表彰時,會連帶企業進行表彰,對提高企業知名度和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十分有利。
  團安徽省委城市部副部長王春介紹,在安徽,從前都是由大型國有企業組隊參加“振興杯”。去年以來,非公企業積极參与安徽各地市初賽,更多優秀青工得到機會,去爭取那塊進入全國總決賽的“敲門磚”。
  職業院校選手同樣是“振興杯”賽場上不可或缺的部分。院校選手綜合能力普遍更強,但企業選手的實操能力明顯勝出。對於院校選手來說,“振興杯”也是開拓眼界、提升技能的平臺。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指導教師劉居強說,學校十分重視“振興杯”,會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師生參與“振興杯”。
  訓練有素,優中選優,賽場出現越來越多“精銳部隊”
  比賽前夜,鞏建新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加工方案,一兩點才睡著。第七屆“振興杯”,他曾獲得車工工種第14名。這次他的目標是衝進前十。
  鞏建新不是一個人在戰鬥。3個月前,集團七名青工車工開始利用休息時間集體培訓,備戰內蒙古自治區首次“振興杯”選拔賽。每天六點下班後,他們要訓練到凌晨。第二天,還要按時起來工作。經過3個月的“魔鬼式”訓練,六人闖入自治區車工工種比賽前十。
  最終,成績最好的鞏建新和侯根興挺進全國總決賽。臨行前,落選的小伙伴們送給他們一句沉甸甸的囑托——“全靠你們啦。”
  九屆“振興杯”,內蒙古一機集團派出的選手,由最初“從掌握的信息中指定”,到如今全集團層面報名、選拔,為更多優秀青工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徐工集團是第九年派出選手征戰“振興杯”。起初,他們只是在接到比賽通知後臨時定選手。而現在,集團已經慢慢形成健全的賽前準備機制。“因為知道每一年國賽時間基本固定,我們從4月開始策劃,5月開始準備。”劉一帆介紹,今年徐工集團承辦了8月的徐州市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和9月的江蘇省青年職業技能大賽,並將江蘇省車工工種競賽前兩名,設備安裝工種第二、第四名的獎牌全部收入囊中。
  根據賽制,今年徐工集團共有3名青工進入全國總決賽。“我們一年比一年重視,成績也一年比一年好。”劉一帆說,“培養技能人才,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也是為企業作貢獻。‘振興杯’形成的氛圍可以促進青工努力在工作崗位中體現自己的技能水平,這才是最根本的。”
  車工工種裁判方建京認為,今年選手的水平較去年有所提高,能夠體現目前我國青工整體水平,但我國中高級技術人才依然缺乏。
  物質精神“雙豐收”,優秀青工“挖”不走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機械設備安裝工陳楚已經在單位工作了十幾年。2002年,他曾獲得紹興市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那時就有人來“挖”他跳槽。這次,陳楚以浙江省機械設備安裝工種第一名的成績挺進“振興杯”全國總決賽。他並不懷疑,事後自己可能又會成為一些獵頭的“獵物”。“給高薪讓我去是對我的認可,但公司對我這麼好,我還是希望能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陳楚說,“我們公司重視技術工人,每個月都有300到1200元不等的技術津貼。對在各類比賽中獲獎的選手也有重獎。”在陳楚看來,高薪水只是眼前之利,他更看重公司提供的發展空間。“這次過來比賽,單位都給我報銷的。”他笑道。
  陳波認為,如果企業缺少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的確存在派出選手比賽拿獎、出名,就被挖走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把最優秀的選手“雪藏”起來就能留住人。企業擁有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激勵保障機制,能夠為青工提供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才是留住青年技能人才的不二法門。
  劉一帆對自己的人才“有信心”。“徐工集團有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技能人才提供暢通的發展通道,還有高工資,讓青年技能工人在精神和物質上雙豐收。在企業中能夠得到尊嚴和榮譽,他們不會走。”劉一帆說。
  在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都相對充分的情況下,徐工集團在技術工人的工作環境改善方面也下了功夫。比如定期組織職業健康體檢,甚至在一些特殊的生產車間配上空調等等。“為什麼我們有自信,我們從各個方面保障工人,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他們離開?”
  在晉西工業集團,參加“振興杯”等全國性技能大賽獲獎青工,在年終考評時加分,併在住房、獎金等方面優先考慮。在內蒙古一機集團,參加“振興杯”的青工回到企業後技術等級晉升一級,這對其他青工是一種最直觀、有效的刺激。
  期待機會再多一點,平臺再大一些
  劉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振興杯”。這位來自江西新餘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青年技師歷經9年努力,終於在35歲時打了個“擦邊球”。
  很多人不理解劉陽花9年為“振興杯”奮鬥的“拗”勁兒,他卻從未動搖過。“一級一級參賽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
  在新鋼集團,振興杯有著不一般的地位。看重振興杯對青工的鍛煉,新鋼集團每年都會投入上百萬資金來主辦和承辦江西省振興杯的二級賽事。而具體賽事承辦方新鋼集團團委更會不遺餘力地為集團旗下各個工廠選拔出的青工做免費培訓。“入選後團委會組織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專門請老師為青工講課,能學到不少東西。”劉陽對此深有感觸。
  新港集團擁有3萬多名員工,每年報名振興杯的人數都十分可觀。“基本上符合條件的青工都會報名,光是廠里就有好幾層選拔。”脫穎而出之難可見一斑。
  作為四川省車工比賽第三名,綿竹鑫坤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的陳光輝從業十年,第一次有機會參加“振興杯”。“這可能也是唯一一次了。”他說,“四川省有規定,參加過同類比賽獲獎的以後不再推薦參賽,讓更多人能夠分攤到這個難得的機會。”
  今年參加自治區賽時,內蒙古一機集團的一名車工選手因為漏做了一道1分的選擇題,以0.1分之差位列第十一。“三十歲的大小伙子,回來哭了兩天。”集團團委劉剛說。
  這屆“振興杯”,內蒙古一機集團有500多名符合條件的青工報名參加3個工種的初選,17人進入自治區賽,由於名額有限,只有兩人走上全國總決賽的賽場。“在全國總工會組織的技能大賽上,青年工人很難拿到好名次,所以‘振興杯’這個年輕的平臺,青年工人十分嚮往。”劉剛說,“我們希望這樣的平臺更多一些。除了比賽,也可以通過技術交流、掛職鍛煉等等形式,給想上進的青年工人提供更多機會。”  (原標題:“振興杯”跨越成長煩惱成“頂尖高手競技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lem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